工业上楼,2023年大有可为!
发布时间:2023-05-20

      所谓「工业上楼」,可以通俗理解为建一个高层厂房,然后把有条件上楼的工业企业搬到楼上。

  从2019年开始,关于「工业上楼」风口的话题就一直广为流传,而疫情的结束,又赋予了「工业上楼」新的机遇。

  1、多地重提「制造强市」,工业即将回归城市

  过去三年,疫情叠加经济疲软,对工业经济的恢复增长形成了严重制约。随着政策的放开,「拼经济」将成为2023年国家发展的主旋律。作为经济大盘的「压舱石」,工业增长无疑将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。而各地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,如工业强市苏州,便把「聚焦实体经济,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」列为2023年十方面重点工作第一项;贵为一线城市的广州,也提出要「坚持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」,此外,深圳、天津、合肥等多个城市也纷纷重提「工业立市」、「制造强市」战略目标,足见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紧迫感。

  另一方面,外部环境动荡的负面影响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封锁,也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走一条高端制造的道路。由此判断,2023年工业经济的整体走势将是一个稳步回升的过程。

  众所周知,工业地产作为制造业的最重要载体,与实体经济景气程度息息相关。过去三年,市场对实体经济缺乏信心,工业地产亦被波及。如今,随着制造业订单逐步恢复,工业地产也将迎来持续稳定的增长发展

  2、多因素导致工业地产行业需求增加

  这两年,当研办类产品空置率居高不下时,厂房却一房难求,尤其在一、二线核心城市,工业用地极为稀缺,成了城市的核心资产。

  在笔者看来,工业地产需求增加主要源自三个方面:其一,近几年为了规范工业用地使用,多地相继出台了产业准入措施,如新建/引进的工业项目必须进园,许多工业企业面临搬迁;第二,在「标准地」改革的要求下,各地对土地规划、管控、开发等规定趋于严格,投资门槛一再提高。如苏州提出「低于5000万的新建工业项目或企业,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」,这样的要求让一众中小工业企业望而却步;第三,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传统工业园加速转型,为了满足新兴产业的用地需求,多地相继推出了新型产业用地(M0)、混合用地等复合功能用地,工业地产慢慢变成一个综合体,从一定程度上积压了纯工业用地的发展空间。

  在这样的背景下,「工业上楼」给了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

  3、REITs快速发展带动工业地产投资价值提升

  工业地产作为房地产的替代性项目,客观上经营空间更大,其在现金流生产能力、资产资本化能力、金融工具适用性等方面相比住宅和商办具有天然优势,业内亦有「工业地产开发回归金融」的说法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工业地产资本化已成为行业共识;另一方面,国家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让地产开发商们感到了阵阵寒意,房企们纷纷寻求业务转型,助推了工业地产的旺盛需求。

  众所周知,传统工业地产开发受政策变化影响较大,存在较大不确定性;而工业地产投资大、周期长、回款慢的特性导致运营的价值一般要在园区成熟之后才能体现,而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数年时间,对开发商的资金链要求极高。随着REITs的发展,工业地产项目得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提前回收资金,以缓解投资商的资金压力。作为工业地产的新兴模式,「工业上楼」能够吸引更多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入园,形成规模化的优势效应;加之「工业上楼」如今正处于政策风口,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「工业上楼」,会给予投资商一定政策扶持,使投资收益更加可观。

  4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「轻工业」发展,为「工业上楼」提供更多可能

  当前,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,传统的制造业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地延伸,「傻大笨粗」的重型加工企业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生产工艺先进、生产设备较轻、生产过程震动更小的电子信息,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。比如,在「工业上楼」发达的珠三角,很多做手机芯片、小家电制造、LED生产企业都可以上楼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《「工业上楼」成重要趋势,怎么做?》一文中,笔者提到,「工业上楼」应由国企引领,打造工业上楼样本,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上楼,深圳2022年11月举行的「工业上楼」厂房空间建设签约仪式,也验证了这一方向趋势。

  以上几点,决定了2023年「工业上楼」大有可为。